1、手鼓的打法口诀就是咚哒、咚咚哒,将口诀分成高音、中音和低音进行打击,先练习基本的节奏,熟练之后再学习一些比较难的节奏。
2、高音是手鼓中比较难打的音,将手指直挥在鼓面上,高音比较复杂,在打的时候需要经常练习,注意在打鼓的时候,手和鼓面是垂直的,手腕也要伸直,将手落在鼓的正中间位置,将声音敲打出来,低音在打的时候整个手掌全部落在鼓面上,中音用到的是手腕的力量,手指在鼓面上的姿势是不变的。
3、在打鼓的时候要注意,手臂胳膊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面,养成习惯之打鼓的时候就会有力气,打完之后手指和手掌干净利落的抬起来,不能落在鼓面上之后不动。
4、打鼓的时候大拇指是完全张开的,这样会最大程度的保持手部的平衡,并且在击打比较快的节奏时不会伤害大拇指,否则大拇指就会打到边缘。
5、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先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学起,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之后再练习复杂的打法,学习的时候可以将高音、中音的打法和曲子相结合,这种方法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快。
小鼓的练习方法:
一手击打一次,左右双手交替击打小鼓。击打时,“双手直握叩碗”和“右手直握叩碗与左手横握转腕”是常用的两种基本演奏方法,由于“双手直握叩碗”方法双手对称,容易上手,故初学者采用的多一些。
“双手直握叩腕”方法的核心要点,一是“叩腕”、二是“甩锤”:“叩腕”击打动作符合人的手腕快速活动的自然规律;“甩锤”则更能体现左右手腕和锤头儿在放松状态下产生击打爆发力的合理动作,并能持续产生可控制的击打速度、强弱、平衡、弹跳等技术能力。
可分别在4/2拍子和8/6拍子上进行双手平衡单击练习,诸如RLRL/LRLRL、RLRLRL/LRLRLR(注:RL为手法标记符号,R为右手、L为左手)以及更多的单击手法练习,如在统一速度下从一至八连音的持续性练习,要点是在节拍器卡控下进行准确而持续的击打,以获得正确的手腕交叉运动体验。
在双击基础上,一手击打三次,这是小鼓单手跳打的高难度动作,在演奏三连音、六连音、三装饰音等节奏中常常用到,在复合跳的技巧运用中也经常使用到,尤其是小鼓的“密集型滚奏”练习,三击练习是其重要的前提基础。
而三击练习是在较快速度上产生的单击三连音,速度决定其难度,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先在较慢的速度上进行卡控练习,特别要准确把握手法的均匀与平衡才能更好的击打小鼓。
各民族的小鼓,因流行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在形制上也有区别,它们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场合、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
小鼓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小鼓的奏法与大鼓基本相同,但由于鼓面较小,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小鼓用于演奏较密集的音型。小鼓击音比大鼓高,声音较结实,余音较短。小鼓常参加合奏或伴奏,与其它敲击乐器同时或交替击奏。
属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发音频率高于大鼓。音色清晰、明快,并伴有沙沙的声音,别具特色。演奏方式分为单奏、双奏和滚奏三种,其中滚奏法最具小鼓特色,双棰极迅速地交替敲击,发出颗粒清晰的音响,各种处理效果(如轻重、缓急的区别)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绪。
小鼓的分类介绍:
壮族的小鼓
壮族的小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地。鼓框用杉木或杂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略成拱形,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四周用单排大帽铜钉固定,鼓面直径30厘米、鼓高22厘米。鼓框外表涂以红漆,鼓腰周围置三个铜制鼓环(图)。演奏时,将鼓置于鼓架或木凳上,双手各执一木制鼓棰击奏,发音短促,音色清脆,常用于八音乐队合奏或为壮剧伴奏,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也用于民族节日庆祝或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中。
土家族的小鼓
土家族的小鼓,又称棋子鼓。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一整段梧桐木或松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单面或双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边四周用鼓钉固定。规格不一,单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27厘米、鼓高15厘米;双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35厘米、鼓高18厘米,鼓框两侧各置一鼓环,两环间以鼓带相连。鼓棰木制,棰长20厘米,呈直棒形。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颈项,使鼓面平置腹前,两手各执一棰击奏。为使行进中演奏方便,还在鼓框外侧围以较长竹片,并将竹片两端夹于奏者腰部两侧,使鼓身稳定不动。用于土家族传统民族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它常与钩锣、熘子锣、冬子锣、头钹、二钹等乐器一起组成打击乐合奏,称花锣鼓,如再加一支唢呐演奏,则称吹锣鼓。棋子鼓在以上两种合奏中,都居于领奏地位,是土家族重要的节奏乐器。
西洋小鼓
小鼓又称“小军鼓”,在各类乐队中与大鼓的重要性相同,常与大鼓同时使用。但小鼓不象大鼓那样用来加强强拍,而是在弱拍上敲击细小的节奏,以调和音色,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小鼓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或使用不同硬度的鼓槌来改变音色,能奏出各种气氛,表现力非常丰富。
转载请注明:Audioba-音频吧编曲混音资源网 » 小鼓怎么打?小鼓的打击口诀?